浅谈人民法院司法公信力的提升
时间:2013/12/21 18:34:05 来源:本站原创 作者:
佚名 点击: 字号:
小 |
中 |
大
近年来,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,各种社会矛盾大幅增加,源源不断地汇聚到人民法院,社会对法院的关注度空前高涨。正如最高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沈德咏所说:“随着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,舆论对法院工作和法官言行呈现高强度、高密度、高持续度的无缝隙监督。法院和法官的一举一动都被放置在摄像头、显微镜之下,一次开庭、一份裁判、一项执行、一个言行、一个态度,都可能以一个始料未及的新闻点引起大众注意,瞬息之间传遍各地,引发争议”。人民法院的司法公信力和社会认同度,承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,迫使各级人民法院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、精力,去研究探寻提升人民法院司法公信力的方法途径。
5月20日,最高人民法院新任党组书记、院长周强在出席全国法院新任中级和基层法院院长培训班开班式时,所作的《恪尽职守奋发有为同心共筑伟大中国梦》的重要讲话中,从机遇和挑战两个方面深入分析了人民法院面临的形势,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民法院工作的主要任务。周强院长在讲话中,多次提到司法公正及司法公信力。笔者认为,人民法院在提升司法公信力是迫在眉睫的一项工作,当务之急是要找准症结、开对方子,对症下药。从本人所处的基层法院情况来看,导致司法公信了下降主要是以下几方面因素。一是法院物质条件大幅提升,法官干警道德素养有所滑坡。记得九十年代初期,很多基层法院办案条件很艰苦,法庭是几间简陋平房,交通工具只有一辆旧摩托车,但法庭几名干警工作热情高涨,劲头十足,整天骑着摩托车风里来雨里去,下乡办案调查取证、送达法律文书。没有觉得苦觉得累,无论到哪里渴了就喝饿了就吃,与群众打成一片,深受老百姓欢迎,大家对法院非常尊崇,所办案件也没出问题。现在不一样了,无论县法院,还是基层法庭,都搬进审判办公大楼,很多庭室都配备了办案车辆,办案很少出调查取证,就是出去,也都是车来车往,可很多人还觉得条件艰苦,工作热情不高,敷衍塞责,不安心工作,整天拖拖拉拉,不学习、不提高、不进取,没有前进的目标动力,缺失追求正确方向。二是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健全,执法力度法律震慑力有所弱化。近年来,随着各种法律法规司法解释不断颁布实施,社会主义法制体系进一步得到完备,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有法可依。执法环境相对较差,法律意识有待提高,执法力度疲软等各种因素依然干扰着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。执行难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,人情案、关系案、金钱案时有发生。以前的法官深入农户,调处婚姻家庭纠纷、相邻关系纠纷、民间借贷纠纷等,都是广泛发动群众,调查取证,掌握真实案情。群众对法官比较信任,一个小小的身体权纠纷,各种调查笔录就有厚厚的一摞。还时不时的利用农村集日公开宣判刑事案件,群众都能了解法院办案程序,熟悉部分案件,起到了宣传法律、震慑违法犯罪的作用。现在数字化法庭、多媒体审判庭越来越便捷、实用、庄严,现场开庭却相对减少,群众对法院越来越陌生,进而社会对法院的认同度下降。加之,个别案件的处理不公正,被无限放大后,法院的司法公信力遭到质疑。另外,个别当事人受社会大气候影响,不畏惧法律、更不畏惧法院,胡搅蛮缠,到处缠诉闹访。很多人怕惹事,多数时间都是采取“和稀泥”方式了事,无形中助长了歪风邪气,降低了社会正能量,扭曲了正确舆论和价值导向。三是法官学历素质不断提高,法院公信力社会认同度有待提升。过去法院的法官大多数都是文化程度不高,法律知识相对欠缺,现在法院干警绝大对数都是法律专科、本科,甚至是研究生学历。专业知识、理论水平较高,审判实践、群众工作经验不足。以前法官大部分时间在农村田间、百姓炕头,走村串户,了解案情,与老百姓打成一片。虽说他们没有过多专业知识,甚至有的法官还是法律门外汉,但他们熟悉农村工作,了解乡村民俗,知悉百姓心声,具有孜孜不倦的敬业精神,调处纠纷毫不含糊,有这样老百姓喜爱的朴实亲民的法官,人民法院在老百姓心目中也就有了神圣的位置。现在的法官多数时间就在审判庭坐堂问案、就案办案,老百姓心里想啥?案件实情到底怎样?有时候法官心里也没数,当事人不相信法官,不相信法院,导致双方对立情绪加剧。甚至个别当事人公然报复办案法官、报复法院。人民法院被推到风口浪尖,成了社会舆论焦点,置于聚光灯下,不断放大。迫使各级法院不得不把提升法院司法公信力提到重要位置。